高级课堂第五讲:让乐于分享与互助的文化真正在学校中落地

 

两个人交换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双方交换idea,每个人都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ideas。这个关于“分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学校运行与管理。当学校生长出分享的文化时,教师之间自发的交流、分享和互助会成为一种习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随时随地发生着。

因此,“分享与互助”一直是我们希望通过诊断项目带给学校的文化感受。在诊断结果出来之后,我们也一直鼓励教师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交流分享、互相帮助。那么,当老师们拿到诊断报告之后,是否会主动与其他老师分享呢?

 教师A 

 

“老师们的诊断报告就像是学生的成绩单,是隐私,私下大家不谈论诊断的事情……如果结果好,(主动分享)就显得有些显摆,如果结果不好,就更不希望去交流了。”

 教师B 

 

“有的时候也会和平时走得比较近的老师交流一下,能帮助自己更客观地看待诊断结果。”

这些来自一线教师的心声,让我们了解到诊断后的“分享与互助”不是一件容易事,老师们对分享诊断结果是有所顾虑的。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分享与互助的重要意义出发,聊一聊如何让乐于分享与互助的文化真正在学校中落地。

 

分享与互助的文化

对于教师和学校有怎样的意义?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我们生活的文化氛围,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同样的,“乐于分享与互助”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教师之间分享与互助的行为。那么,分享与互助有什么意义呢?接下来,我们继续从一些老师的心声中,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激励教师快速成长

 

 教师C 

 

“学校会组织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聊一聊这个结果,比如会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谈一谈他们是如何使用诊断结果的,还是挺受启发的。”

 教师D

 

“使用诊断结果时,(我们)会针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从中学到别人更好的方法。”

 教师E

 

“不拿诊断这个事情当作一个裁决,而是创造一个研讨的氛围进行讨论,借助客观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大家是一种启发。”

从这些老师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听到,在诊断后组织分享交流的学校中,老师们都有着同样的目的:通过分享帮助自己跳出固有的思维,博采众长,相互促进,从而迸发出教学的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积累经验亦或做出后续改进。

 教师F 

 

“组内有位老师,评分不太理想。私下聊天,是由于接手了一个新班级,不熟悉,我就引导他正确看待,看看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分享自己的经验给他。”

 教师G

“对于老师们的得分,可能领导们看到的是某个老师带的班成绩不好,但X老师看到的是这个老师的工作方式可能不太合适,不是老师不敬业,这方面的帮助挺大(会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建议)。”

 

从这些教师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互助的重要性。通过分享,教师们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其他遇到困惑的同行,帮助他们找准症结,授之以渔并启之以迪。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互助不一定是一对一的,而是让分享与互助的意识生长于每位教师的认知中,使老师之间形成多维互动、相互帮助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位老师既可以是帮助者,也可以是受助者,每位老师都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和魅力,都可以将自身所得发扬成点点星光,为其他老师照亮前进的道路,而自己也同时被其他老师所照亮着。

 
 

促进学校组织的高效运转

 

 教师H 

 

“教师团队中的每个人对教育的认知是不同的,老师有慢慢融合的过程,大会上会跟老师讲理念,教研组内分享课堂做法,慢慢带动其他老师,使用一些方法,慢慢渗透,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行为,借诊断结果的契机,进行研讨。”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分享和互助不仅对教师个体有所助力,当个体聚力成为一个团体时,能够让学校组织内部运行更加高效,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发展得更强,也走得更远。无论是在教研组、备课组,还是在处室等其他学校组织中,围绕诊断中发现的亮点或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能够让组织中的个体通过分享和互助聚在一起,逐渐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优势,带动整体发展。

 
 

如何促进教师间的分享和互助?

 

 

建设乐于分享、互助的“钻石型”组织

 

教研组织、年级组织是教师之间交流与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是学校运行的重要单位。学校中这些小组织的文化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以及教师间的互动生态。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根据学校的内部需求,以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生动地勾勒出不同组织互动、分享与合作的生态样貌——有已经交织成网的“钻石型”组织,也有指向集中的“组长主导型”组织,还有无领导、散在各处的“分散型”组织。

三类组织互动图

英文字母代表每位教师

字母间的线条和箭头方向代表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钻石型”组织中,教师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信息和资源在这样的组织网络中传递效率最高。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在整个网络中发挥出一份力量,大家优势互补,各尽其职。在这种组织中,随时随地的分享、互助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分享的主题不仅仅是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更是教书、育人与教师成长的智慧。而“组长主导型”组织中,教师有问题就会想到寻求组长的帮助,组长是组织内部最具权威的人员。在“分散型”组织中,教师之间没有太多的日常互动,组长的影响力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量化分析和质性访谈,我们发现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钻石型组织的感受都要好于其他两种组织。那么,如何建设钻石型组织呢?

 发挥组长的领导力 

组长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对工作有要求、高标准;能够在重要工作中主动承担、以身作则;并且了解大家的特点和优势,善于激励和成就他人。

 教师I 

“作为备课组长,Y老师给了一个态度,这是最重要的第一点大前提,她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很认真),比如这个任务她有很多的资料,她可以对付一下,但是她却每一天都还在更新完善她的资料,每一个资料她都会拿出来讨论,都会跟你说这个东西你觉得这个难度合不合适等等,她会跟我们几个人商量。”

 

 

 营造积极交流的组织氛围 

好的组织环境,除了需要组长的引领示范,也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在钻石型组织内部,教师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和研讨已经成为习惯,学术氛围浓厚。针对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能够做到相互促进、协同作战。

 教师J 

 

我们之间谁(的班级学生)成绩不好了,我们会帮他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我们一起分析,哪个孩子,你找他谈不好,我们找他谈。而不是说他(班级学生)成绩不好了,大家幸灾乐祸,绝对不会。我们都是一起讨论的,而不是说这个班就是你管的,我们就不闻不问了,不是这样的。

当然,“钻石型”组织的建设也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支持,如,保障活动经费,支持建立分享互助机制等。

 

重视挖掘典型

搭建分享互助的平台和机制

 

我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极具情境性的学校教育而言,身边人经验的传递和分享往往更加重要。在诊断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几类教师:

 一贯优秀的教师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敏锐地察觉学生的需求,在每一次诊断中都能收获好评;

 进步飞快的教师 

这些教师大多比较年轻,带学生时间不长,初次诊断的结果可能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并迅速做出调整,逐渐获得越来越多学生的认可;

 “超有爱”的教师 

这类教师仿佛有特异功能,能够被其他老师认为是“刺头”的学生“网开一面”、喜爱有加。这些老师可能教学经验丰富,也可能“初出茅庐”,但一定都是对每一位学生有着特别大的耐心和特别深的喜爱和包容。

现在,很多项目校都开始尝试挖掘这些一贯优秀的、进步的、以及特别受个别学生喜爱的典型教师的经验,以问题为抓手,通过构建友好积极的互动环境和机制,组织年会、讲座、沙龙和主题研修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校之中、组织之内、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这些形式的分享不仅能够肯定和鼓舞这些典型的、有着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们,更能够让优秀的经验沉淀下来,传递出去。

 

 

 

小结

 

“乐于分享互助”是学校诊断文化中重要的行为特质。通过了解老师们关于诊断的最真切的想法,我们发现诊断后的分享与互助是最容易理解却也最难做到的。即使是一些老项目校,老师们在诊断报告的使用上已经“炉火纯青”,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自我反思,但诊断后的交流和分享可能依然是极少出现或者“私下”进行的。或许,只有当组织里的大多数人都能面对问题、接纳问题,并能打开心扉、积极分享、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时,分享与互助的文化才真的在这所学校落地了。

 

 
 

本期作者

 

Geng Lina | Lu Mingqi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