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前沿的故事‖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丨引言丨


2016年9月,北京亦庄实验中学正式开学,迎来了首批269名初一新生。诊断在新学校是一项全新的事物:学生之前没有经历过,除了部分在十一学校顶岗实习过的教职工外,大部分新老师也没有经历过。如何让诊断深入师生的内心,特别是让诊断深入学生的内心,让诊断数据讲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我们要建立的诊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考E智慧诊断团队的建议和其他学校的经验,我们在17年春季学期尝试探索了诊断专员模式,在各导师班选取了导师班的诊断专员,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

选取诊断专员

在教育教学诊断之前,我们在各班导师会发布通知,选取“校级诊断专员”岗位,并赋予相应的学分,以鼓励学生报名。所有诊断专员与诊断组老师在一个微信群,随时方便沟通,也方便诊断专员之间的交流。


诊断专员协助督促学生完成诊断答卷

诊断专员首要的工作,即代替导师督促导师班同学答题。在诊断开放答卷期间,诊断组老师每天定时查看各导师班的答题率并截图,形成各导师班互相比拼的气氛,最终教育教学诊断答题率为97.8%,可见同伴督促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第二次关于学生在校情况的诊断,诊断组老师增加了“棒棒糖激励”(每天答题率前三有奖、班级同学全部完成答卷有奖),诊断专员在已经熟悉督促答题工作的基础上,更有干劲儿了。一些专员也探索出一套督促答题的小秘诀,有的班级甚至在诊断开始的第二天就让所有同学完成了答卷,效率之高,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在开放答卷的过程中,答题速度快的班级还会把自己督促同学们答题的技巧拿出来分享,学生找到的方法往往更加贴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督促的答题的效果也更好,这一点可以从在第二次诊断的学生答题率(98.5%)看出。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渗透诊断文化

除了督促答题,诊断专员还能够反映大家在答题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无法登录、答题需输入诊断码等。学生的问题直接反映到诊断组,诊断组直接处理,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在与诊断专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宣传了诊断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做工作需要坚持的原则等,以诊断专员带动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对诊断的认同,加深对诊断的认识。

给学生的诊断结果反馈

通常,每次诊断后的结果只在学校、年级层面进行反馈,作为答题主体的学生往往看不到诊断的结果,学校如何利用的诊断数据学生也无法快速、直观地看到。为此,我们尝试拿出部分E智慧诊断团队给学校的诊断反馈结果,结合学生的需求,制作给学生的诊断反馈报告,并通过诊断专员发布,让学生知道我们会非常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想法。

首先我们公布了诊断数据采集方面的基本信息、主观留言标签云等,同时对于留言数比上一次诊断骤减的现象进行了引导,希望学生多多反馈自己的感受。

接着解读诊断数据的变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利用了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及时的调整。相信学生看到他们的作答内容转化成学校的实际行动之后,会更加积极认真地对待诊断,诊断采集的数据也会更加接近学生真实的状态。

我们还公布了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与场所调查结果,并做了一些有趣的解读,学生能够在反馈结果中找到自己选择过的选项,增强对诊断的认同。

同时我们还对在诊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如在拿到同伴欺负专项诊断的结果后,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言语欺负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利用诊断反馈正好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言行,配合导师,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反馈报告的最后,我们强调了诊断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了解诊断、重视诊断,努力让诊断能够反映出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结语

一个组织或个体,只有不断思考与改进,才能够持续成长,而诊断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探测思考与改进方向的工具。在教育逐渐成为服务业的今天,学生对课程、教学的看法变得尤为重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才能够贴近学生真正的需求,而我们也会在改进的路上继续前进。

END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