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云 || 精诊问题·靶向施策:以学校诊断助力集团化办学提质增效
宋奕云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
本期内容转载自《中小学管理》2025年第3期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基于龙头学校发展之困和集团化办学困境,率先在龙头学校开展学校诊断,助力集团化办学提质增效。首先,通过成立诊断小组、做好宣传动员,在校内凝聚诊断共识,并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学校诊断范围;其次,倡导全员参与,在收集并深入解读诊断数据的基础上明晰发展问题;最后,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问题做好分类整改,以诊断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以下简称“石室联中”)成立于1997年,是由原成都市第十中学依托成都石室中学联合创办而成。自建校以来,石室联中对标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以“为每一位孩子赋予追梦的力量”为办学使命,积极践行“顺润教育”主张,全面推进五育并举,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自2011年起,学校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现已形成一校四区的办学模式,包括石室联中陕西街校区、金沙校区以及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成飞校区)和石室联合弘文学校(弘文校区)四个校区,共计有教职工600多人、学生8000多人。
但随着集团的高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作为龙头学校的石室联中陕西街校区陷入发展之困,面临着管理层缺乏变革意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缓慢、学校空间资源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学问题也日益凸显,表现为集团文化缺少顶层设计、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师资培养和流动缺少科学机制等。在此情况下,我们引入北京师范大学李凌艳教授团队的学校诊断项目,旨在借此精准定位并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向高质量现代化学校的转型。
一
基于学校需求,确定适切性诊断项目
2021年秋季学期,我们率先在陕西街校区正式引入学校诊断项目,旨在通过龙头学校的先行先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进而引领集团各成员校实现转型突破。
01
做好宣传动员,在校内凝聚诊断共识
学校诊断项目以科层管理为观察点,围绕学校德育、教学、行政和后勤几大模块,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涉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同伴、教师、教学、课程、资源、组织与领导、文化、安全等八大要素的全方位诊断,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评价中忽视师生真实需求的弊端。
为保证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项目团队的指导下,我们首先在校内成立了学校诊断小组,小组成员除包含学校管理层外,还囊括了多位不同学科和年级的一线教师。其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学校诊断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学校诊断的规划引领、组织协调各方资源、把控诊断进程及质量、反馈结果并提出改进策略等;一线教师则承担起学校诊断宣传动员、诊断工具校本化修订、数据收集与解读等工作。这种人员构成与分工既能获得学校行政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又能保证学校诊断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导向在教育教学一线得到很好的传播。
一线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排头兵,是最先听见“炮声”的人,但在以往,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倘若他们的心声不被听见,那么学校的变革就是空中楼阁。为此,在进行首次学校诊断时,我们就通过海报宣传、专员宣讲、视频动员等多种方式,以真诚之心交流,以严谨之态讲解,发动全体师生投入学校诊断工作。在宣传动员时,我们特别向师生传递出这样的观念,即诊断是一种健康体检而非高利害的评价,其目的是让学校越来越好,以此使全校师生对学校诊断形成科学认识。一系列宣传动员凝聚了全校师生对学校诊断的共识,大家共同期待学校发生美好变化。
02
从基础到定制,逐步扩大诊断范围
第一次学校诊断对陕西街校区意义重大。为此,学校诊断小组成员和第三方评估专家一起,立足学校历史与文化,考虑学校发展需求,经过充分讨论和交流,最终确定了开展“组织与领导、学校文化、教师、教学”四个基础诊断项目,其中“组织与领导”重在诊断校长领导力。第一次诊断结束后,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学校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如教师拖堂现象严重以及个别化教育意识淡薄、学校资源严重不足等;同时也感受到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如“负责、认真、风趣、耐心”等正向评价成为描述教师特质的高频词语,“希望联中越来越好”成为师生留言最多的内容,老师们对学校评教制度、管理机制的中肯建议也寄托了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深深期待。在完成基础诊断项目后,学校行政团队和诊断小组在第三方促进者朋友的指导下,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又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特色定位、特殊挑战等确定了下一轮诊断项目,从基础诊断走向定制诊断。截至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已经开展了八轮诊断,从校长领导力到职能中心,从师生关系到同伴关系,从学校文化到学校资源,从教学到课程需求,逐渐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石室联中诊断“太阳图”。
二
倡导全员参与,在诊断中明晰发展问题
科学收集诊断数据并进行充分有效的解读是学校诊断中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以诊促改的重要前提。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工作有序推进。
01
全员参与答题,收集真实数据
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评价,学校诊断依托第三方促进者朋友的帮助,通过搭建安全稳定的线上问卷平台,并设置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以确保答题者身份的真实。但在收集诊断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面临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尽量让全员参与?对此,在答题之前,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讲解,让全校师生明晰他们提交的诊断数据是存储在第三方促进者朋友搭建的平台中,数据仅用作分析并形成汇总分析报告,服务于学校改进,而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如此一来,原本处于观望状态的师生打消了内心疑虑,参与到学校诊断之中。与此同时,学校还为师生答题提供了充分保障,如将学校诊断工作安排在每个学期期中的周末,使师生有足够时间完成答题;将答题平台嵌入学校智慧校园平台,方便师生进行线上操作。
第二,如何确保数据真实?在开展学校诊断过程中,为了打消师生答题时的顾虑,我们除了在宣传动员时不断向师生传递学校诊断非高利害这一理念外,还通过交流研讨确定首次诊断从诊断校长开始,这样就使老师们悬着的心彻底放松下来。第一次学校诊断时,教师的有效答题率达到94.97%,留言率达到40.15%;学生的有效答题率达到98.99%,留言率为55.39%。另外,第三方促进者朋友提供的诊断工具也从统计学角度进行了设置,剔除无效数据,帮助我们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
02
解读诊断数据,从中发现问题
每次诊断结束后,包括个人和组织在内的诊断对象都会拿到一份专属于自己的诊断报告,报告内容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比较,科学准确地呈现了诊断对象的优劣之处。面对诊断数据,如何引导师生正确解读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理念上,通过宣传让师生了解到,我们除了关注学校诊断结果中隐藏的问题外,更加关注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诊断结果是一种善意提醒,而不是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学校会从多个维度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引导教师科学看待诊断结果,避免因此产生焦虑情绪。二是在行动上,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推进诊断结果的分析运用,并邀请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分享,以帮助更多教师推进结果运用。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团队高度重视诊断工作,通过分析数据厘清问题,以不同形式在组内进行报告解读,充分发挥诊断的正面引导作用。例如:在分析教育教学诊断结果时,数学教研组发现在“养成教育”“学习效果”这两项指标上,95%以上的教学班得分均在90+,表明该教研组在这两个方面表现不错;但同时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教师拖堂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对于作业布置中“涉及的跨学科知识迁移应用”这一项认可度仅约16%、对于“趣味性和活动性强”这一项的认可度仅为26%。面对这些问题,教研组长组织教师们以主题研修和经验分享的方式深入分析诊断报告,并提出分类分级的解决办法。此外,为了将诊断数据更好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学校还确定了逐级开放的权限,使校内不同群体都能了解到与之相关的诊断数据(见表1)。
表1:石室联中诊断数据开放层级

三
注重问题解决,以诊断促进办学品质提升
针对学校诊断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归因并做好分类整改,才能最终实现以诊促建的目标,推动学校更好地发展。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01
梳理分析问题,做好分类整改
每一次诊断,在问题梳理这一环节上,我们严格按照问题收集、问题分类、问题分解、问题分析四步法来推进。问题收集包括收集诊断数据中呈现的问题、师生的留言、促进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问题分类是根据重要性、紧急性两个维度将收集的问题分成四个象限,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级,逐步完成问题整改;问题分解是将问题发放到学校各职能中心和支持部门,落实责任主体;问题分析即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在落实问题整改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先找出速赢项目,如对师生反映较集中的问题最先入手解决,以此增强师生对学校诊断和改进的信心。
例如:在对学校食堂运营的诊断中我们发现,师生普遍反映当前餐品种类单一、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并对菜品口味和多样性提出较高期望;同时,由于学校食堂空间狭小,只能提供统一的套餐到教室,也影响了学生的就餐体验。针对师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将其作为学校改进的速赢项目,实施了一系列整改措施。首先,优化菜单设计,严格把控食材质量,保证每餐人均肉量,丰富肉类菜品,同时增加水果、牛奶或酸奶,保证营养均衡。其次,每周通过线上投票让学生参与菜单定制,学生投票最多的菜品将依次列入下周食谱,同时还在学生建议下不断推出新菜品。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食堂还推出特色餐,如牛肉面、排骨面、兔肉面等。这一系列举措受到师生的欢迎,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就餐满意度。
又如:在学校诊断中,博雅课程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体检”。诊断初期,我们发现部分博雅课程如同被遗忘的角落,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程诊断得分黯然失色。通过深入探究,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一些课程内容陈旧,与学生的兴趣点脱节;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和活力。对此,学校课程中心迅速行动,大刀阔斧地调整低分课程,砍掉冗余课程;同时广纳学生意见,开设无人机、非遗面塑、中医药等课程,为博雅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无限活力。同时,课堂教学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使课堂焕发新生。学生满意度大幅提升,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诊断与整改相结合不仅让博雅课程实现了超越,更为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02
突出价值引领,实现以诊促改
除了围绕速赢项目进行问题解决外,学校还针对诊断结果中暴露出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改进行动。例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新架构学校管理框架,设立党政办公室和五大职能中心,试点运行三大级部,突出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重视价值引领,将必须坚持的办学理念一以贯之,并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写进办学准则,引导全校教师加深对办学准则的认同,坚持差异教育、扬长发展。
历经四载,经历八轮诊断,集团龙头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办学品质再次跃升。学生对学校诊断的参与度提升,同时民主性增强、安全感提升、幸福感倍增、综合素养突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悄然转变,在教育教学诊断中各项指标评分较高,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学科组、级部面对诊断中发现的组织建设问题,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学校组织氛围越来越和谐。
在龙头学校诊断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24年秋季学期,我们又在集团的金沙校区和弘文校区引入学校诊断项目。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学校诊断更广泛的场景应用,继续抓好教师关键,抓好课堂课程质量,以诊断撬动学校发展,同时促进各校区孵化自己的特色,打造各校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美美与共的集团发展生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我们的愿景
做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生态改变的引领者和助力者
我们的使命
专注学校诊断,促进更多学校走在为了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