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师行为画像的多选题我们可以如何分析? ——以“问题设计”为例

 

指向教师行为画像

的多选题我们可以如何分析?

 ——以“问题设计”为例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 梁颖

 

 

 

教师行为画像一直以来是诊断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通过学生的视角将不同教师的行为特点及风格描绘出来,以为教师进行更好地自我认识提供工具,从而达到引发教师思考、不断关注学生、从“教”走向“学”的目的。

本次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梁颖老师将从诊断中测查的“问题设计”这个点进行切入,尝试对教师行为进行画像,并结合不同年级、学科、职称教师的特点对结果进行解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眼中的教师行为有哪些特点吧!

 

(以下内容是根据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反馈会发言整理,经本人同意后发布)

 
 

早在一年前,李凌艳教授团队来访时提出新增加多选题以进行教师行为画像的建议,我们就开始了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最初,我们从十个教学行为角度出发设计了诊断工具。由于当时各个学科都在设计校本作业,所以第一次的诊断教师行为画像的切入点就是“作业设计”。本学期我们进行了诊断工具的调整,将重点放在了“问题设计”上,主要是因为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希望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感受,因此我们使用了这道多选题(共六个选项)来观察效果如何。

今年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原则和一个点与我们现在的项目密切相关。第一条原则要求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特别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奠定基础。第二条原则是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点是在整个课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即推进综合学习。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推行的综合学习项目有关联性,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关联,推动知识的结构化。

基于新课标的内容与我们学校推进的项目紧密结合的这三个关键点,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行为画像中的“问题设计”这道题。你会发现我们的六个选项与课标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

 

 

整体教师画像

 

我们先看一下全校教师的整体画像。

最后一个选项是“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这是六个选项中被选择率最低的,但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个最低,因为这代表了学科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如果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课本中找到答案,虽然有些问题有效,但更多时候这些问题的价值不大。相比之下,第三个选项“帮助我梳理、总结阶段性所学知识的问题”被选择率最高,这是需要做好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整合,这表明我们的教师比较有经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整合学科内的知识。另外,“能激发我学习兴趣的问题”、“由浅入深启发我思考的问题”、“能多角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帮助我思考学习习惯或调整学习方法的问题”都符合课程标准原则。

 

 

不同年级教师画像

 

下面我们来分析各年级教师画像。

首先来看六年级的特点,六年级在“能多角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和“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年级。我认为这与学生特性和学科特性有关。例如,针对六年级的学生,我们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设计多角度的开放性问题。同时,六年级的课程也比较多样化,因此在这方面的得分率较高。另外,“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比其他年级高也是正常的。因为小初衔接之后,六年级学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方法与小学不同。在学习方法中,很多学科都有共同的学习方法,即筛选能力,如,如何读懂文章、题目等。这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快速从文本中找到阅读的方法和解题路径,而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程度没有其他年级那么深,所以有些问题可能可以直接从文本或材料中获得答案。

其次九年级与其他年级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能激发我学习兴趣的问题”和“能多角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能激发我学习兴趣的问题”上比其他三个年级低可能是因为现阶段复习课较多,问的问题都直接与知识点和考点有关。但是,“能多角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很低是不合适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素养,而不是最后的知识。在新课标实施后,整张试卷以素养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学生,教会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答路径。因此,这一点需要引起九年级的关注,希望老师能在后续阶段改进提问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帮助我梳理、总结阶段性所学知识的问题”和“帮助我思考学习习惯或调整学习方法的问题”明显高出其他年级很多。这两项与九年级的年级特征有关,我们的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被选择率明显低,这也说明考察的知识点完全不同了。

 

 

不同学科教师画像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不同学科的教师行为画像,这部分对教研组长特别有启发,因此,下一次教研组长活动时,我们将请这些组长来分析他们每个学科的教师画像。与此同时,各个学科之间不能只关注自己,文科和理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以语文组和英语组为例,虽然它们都属于文科,但我们发现结果完全不同。在“能激发我学习兴趣的问题”上,语文的最低点不到20%,中间区域从35%到50%不到。而英语学科在这道题上的中间区域大约在40%到52%左右。同样是文科,为什么我们在提问的角度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向英语教师请教如何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我们语文学科一开始就问的问题过于基础了?比如每堂课都是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如果学生学了四年都是这个问题,他还会感兴趣吗?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觉得每堂课的体验是不同的,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趣。如果每堂课都相同,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在“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上,语文学科的箱体图最低位置接近0%,最高将近60%,中间区域在20%多到40%多,相对而言英语的集中度更高。这与我们的教学关系比较大,比如我们在预备年级一开始教说明文时,要求学生划中心句,这是在文本中找答案的方法。而且我们告诉学生,只要是文本中有答案的,就要原封不动地抄进去,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反而容易失分。这和学科特征和年龄段有关系。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不能再这样要求学生,因为他们的思维、课标要求的素养和层级都不同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语文学科的集中度比较散。

相对而言,道法和地理学科在“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上被学生选择得最高,其他学科都是最低的。这个问题很好理解,道法学科必须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来回答,不能有任何话语权,特别是关键词不能杜撰。如果我用自己的话来解答,可能一分都拿不到。地理学科也有这个特点,很多答案都需要用书本的知识来回答。虽然有这种学科特点,但我们横向比较也能发现“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比例确实太高了。虽然地理学科要在书本上找到依据和答案,但答案还是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再来看看化学教研组,化学教研组的箱体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长,而且差异比较大的两项是“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和“帮助我梳理、总结阶段性所学知识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科备课组活动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让老教师多帮助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化学教研组的优势在于“能激发我学习兴趣的问题”和“帮助我梳理、总结阶段性所学知识的问题”,尤其是前者值得其他学科学习和借鉴。作为考试学科之一,化学也有很多需要背诵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在这个方面的感受度特别高呢?我们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哪些角度提问或者说方法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共鸣呢?

 

 

不同职称的教师画像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不同职称的教师画像。在看到这个数据之后,我发现和以往诊断中反映出来的数据结果趋势几乎完全一致。比如,在“从书本中找答案进行回答的问题”这个选项上,不同职称的教师差异就很明显,高级教师为29.09%,一级教师为36.1%,二级教师为38.87%,未定级教师为35.3%,可以看出高级教师是最好的。而且在各个维度上,几乎都是高级教师表现最好,一级教师和二级教师在一些地方有交融。引起我兴趣的是未定级教师的表现,我们看到在“能多角度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上,未定级教师得分最高为50.52%,高级教师为48.4%,一级教师为47.3%,二级教师为46.93%。说明我们年轻教师刚从象牙塔走出来,他们还带有学生时代老师给他们提问的一些烙印,比如在大学时代接受更多的就是从老师那里多角度的启发,于是他们就把这种体验带到了今天的课堂中,用这种方式提问学生。我们其他教师在这方面是要向年轻教师学习的。教学相长在任何一个时间都是这样。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看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上我们还有进步空间,大家都在不断前行的路上。

 

以上就是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梁颖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啦!非常感谢梁颖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在诊断伴随你成长的全过程,您是否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从忐忑应对到得心应手,您是如何利用诊断助力自己教学工作的改进呢?欢迎评论与来稿,我们期待与您的交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