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他乡的童年》,开启一场全球教育之旅

教育,是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话题

你可能听说过

芬兰的教育是世界一流”

以色列的犹太人教育孩子很有一套”

英国的公学都是贵族学校”

......

可能也好奇过

印度为什么能出那么多世界五百强的CEO”

日本人天生就那么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吗”

......

但这些国家的真实教育生态究竟是怎样的呢

没法一一实地考察

又不想看枯燥的论文和报告

没关系

今天我们可以跟随一部纪录片

来一场全球教育之旅

 

 

 

【纪录片小档案】

电影名

他乡的童年

地区

中国大陆

播放源

优酷

 

集数

6集

单集片长

50分钟

各集主题

剧情简介(来自豆瓣)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

 

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

 

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

……

【观后感分享】

看完整部纪录片的感受和收获,大概可以用三个关于教育的问题概括。

 

一、我们如何看待别人的教育?

 

这是一部讲述多国教育的片子,你也有我也有的东西,难免会拿别人的和自己的比较。比较不要紧,但大家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就无从评价教育制度

举例说明

芬兰的教育

让人很羡慕的一点是

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的教育没什么焦虑

 

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

离你家最近的那所

 

但我们一定不能只是看到

别人的教育有多么平等和均衡

 

学校不分好坏的背后是什么呢?

宏观来看

当然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具体就教育来说

则是芬兰的文化整体上就在有意弱化竞争

没有考试

唯一评估的

不是孩子在学科中学了多少知识

而是

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学习、如何合作学习......

 

芬兰的教师受教育程度很高

政府不会有督查员对教师进行考核

教师也没有职称晋升的体系

只在执教

满五年、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的时候

自动加薪

人人如此

 

而芬兰整个的教育体系是自洽

对家长来说

孩子没有进入大学不是世界末日

他们还可以去职业学校

或者有其他的选择

而这些选择都没有好坏之分

孩子们不会没有出路

英国的私立学校

教育很有特色

看上去

他们不必按照国家课程大纲进行教育

自由度很高

但实际上

英国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

保障私立学校的质量

对私立学校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

 

因此

当我们欣赏英式教育时

或许也更要理性看待那些

开办于其他国家的英式学校

不同于英国国内的私立学校

受到政府的监督和法律约束

缺少严格监管

加上流动性较高的国际教师

教育质量还能否得到有力保障

或许是有待商榷的

《他乡的童年》在讲教育,但更可贵的一点是它没有只讲教育、只讲学校,我们还能看到社会和家庭的片段,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理解教育的视角。将社会文化背景纳入考虑,我们就不会简单粗暴地肯定别人、否定自己,也就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什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二、别人在教育里都强调什么?

 

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十分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但当你全部看完,会发现也有一些东西是大家存在共性的。

 

“了解真实的世界”

学校教育要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

知道如何去生活

 

日本的一个幼儿园里

孩子们每天与泥土、动物、植物接触

学校不会将草坪修剪得十分平整

也允许孩子被水淋湿

甚至爬树时偶尔“受伤”

因为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

校长说:

如果孩子等到20岁

才知道洋葱长什么样子

这样才比较危险

 

伦敦的德威公学

孩子们就在一个真正的剧院里上戏剧课

学校不是为了培养出演员

而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和感受

不仅仅是语言上的

还有肢体、眼神

这些都是在人际交往中

必需的技能

“让孩子掌握自主权”

让孩子对于他们所做的事情

有更多的控制权

 

印度的云中学校(school in cloud)

将电脑带进偏僻落后的村庄

让孩子们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的世界

为了打字、搜索

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对话

他们开始学习英文字母

开始说英语

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SOLE

(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自我组织的学习

 

创立者认为

孩子们应该主导自己的学习

 

无独有偶

印度的一所国际学校

同样坚持SOLE的理念

老师们认为

任何资源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

但并不会让学生过分沉迷电子产品

这并不是想禁止学生使用某种资源

而是希望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以色列学校的创业学院

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就已经成为了CEO

忙于产品的研发、运营等等工作

创业并没有代替学业

他们仍然需要自己平衡好时间

很多的创业公司最后可能也会以失败告终

但是孩子们能够选择自己想做的

在家庭里

很多孩子从小就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睡觉

因为家长认为他们应该学会

管理自己的习惯和健康

 

 

在不同的教育背景里,我们其实也能听到一些共同的话语,但《他乡的童年》并没有直接地把这些内容罗列放在观众眼前,而是让我们看到同样的理念和观点在不同的环境以多样化的形态在发展,教育,真的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三、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

 

在纵览了五个国家的教育生态之后,最后一集,纪录片的视角转回到中国,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可能大多数人会以为这一集将要回答我们自己的一些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主创者没有讲述我们所熟知的常规的学校教育,或许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过于庞大和复杂,或许是想要引导我们从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文化和传统,总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并不熟悉的、非典型的“中国教育生态”。

 

天津

 

10岁男孩组乐队、玩摇滚,一度站上过音乐节的舞台,而他最早的音乐启蒙,其实是小时候奶奶时常哼唱的传统戏曲。

 

中国香港

 

熟练说着粤语、普通话、英语的印度妈妈,在自己的成长和孩子的教育中一直努力实现多元文化的平衡。

 

安徽

 

坐落在山野中的私学,带着孩子们回归传统和自然,老师们始终坚信这样的方式不是倒退、不是在窄化孩子们的道路,而是一种教孩子认识宽广生活和世界的通识教育。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