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聚焦‖警惕“表扬的陷阱”!



导读

我们常常希望我们的孩子,在面临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能够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不轻易否定自己。所以我们经常用“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这样的话语,以为能够激励孩子表现得更好。事实上,很多人往往不知道,不恰当的表扬或者批评,反而会消磨掉孩子们迎难而上的勇气,让他们在失败面前变得脆弱、敏感和无助。作为老师或家长的你,是否也掉入了“表扬的陷阱”之中?



1

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有怎样的体验?


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你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是无助,难过,不知所措?还是无所畏惧,充满信心,迎难而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ol S. Dweck发现个体在面临困难或者失败时,会出现两种反应:


无助反应

(helplessness response)

  • 面对失败时贬低自己的能力

  • 对完成当前任务失去信心

  • 低估过去取得的成功,夸大失败

  • 有大量消极情绪

  • 问题解决能力出现退化


掌握取向反应

(mastery-oriented response)

  • 不责备自己与他人,不纠结于失败

  • 对完成当前任务充满自信

  • 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

  • 情绪积极,甚至更兴奋

  • 保持或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遇到困难和失败,有人沮丧有人却更兴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Dweck通过研究发现,孩子表现出何种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或教师给予何种表扬和批评。




2

表扬和批评还有“恰不恰当”一说?


当然!Dweck和她的研究团队将批评和表扬总结成三大类型,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个人取向型(person-oriented feedback)

指向个体的能力或人格特质是一种整体性判断。前者如“你真笨!”, “你这个孩子真坏 !”等;后者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


过程取向型(process-oriented feedback)

指向行为的过程是对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用策略的反馈,前者如“这个任务你没有完成, 你应该再用其它的方法来做一做”,“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够努力!”等;后者如,“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可行的方法吗?”,“你在做的过程中很努力”等。


结果取向型(outcome-oriented feedback)

指向行为的客观结果是对具体行为适宜性的描述。前者如“这不是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你这道题做错了。”等,后者如“你作对了 9 道题。”,“你取得了一个好成绩。”。





3

什么样的表扬和批评才恰当有效?


Dweck和她的团队通过角色扮演的情景实验发现,在先前困难或者失败任务中,受到不同类型批评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注:为防止批评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Dweck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实验,让批评不直接指向研究对象。且在实验任务结束后,Dweck还设计了成功任务并给予儿童恰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①获得个人取向批评(如 “你太令人失望了”)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无助反应,他们在困难面前更容易陷入自责、消极情感之中,同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严重的是他们会从整体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太差劲了)。


②获得过程取向批评(如“你没有完成任务,你应该思考其他解决方法”)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掌握取向反应,他们有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任务完成的满意度高,情绪更为积极,对任务的坚持性强,更可能想出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获得结果取向批评(如“你做得不对,任务没有完成”)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要好于接受个人批评的儿童,但比接受过程批评的儿童要差。


如果说批评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那么,表扬是否比批评更能激励学生表现更好呢?


同样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实验,Dweck发现,在先前的成功任务中获得不同类型的表扬的学生,在挫折面前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①获得个人取向表扬(如“你是好孩子”;“我真为你骄傲”;“你很擅长这个啊”)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无助反应。他们低估自己的表现,看轻自己的能力,有更多消极情绪,回避困难任务。


②获得过程取向表(如“你非常努力”;“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可行的方法吗?”)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掌握取向的反应。他们积极地评估自己在挫折中的表现,情绪积极,在困难任务上有更高的坚持性,能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③获得结果取向表扬(如“这是正确的方法”)的学生的表现介于以上两组之间。


Dweck的实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要避免过于强调孩子的个人特征,而是要多关注孩子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策略使用和努力程度,激励他们使用多种思路和方法,付出更多努力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一些后话


联想到学校自我诊断,“表扬的陷阱”也让人有很多思考:不管是评价个体还是评价组织、评价自身还是评价他人,我们或许都应该带着一种发展性、过程性的眼光。

  • 管理者如何看待学校的生态?

  • 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如何看待组织内老师们的诊断结果?

  • 老师们如何看待学生给自己的反馈?

……

简单的“真差劲”或者“很棒”,恐怕无法充分发挥出作用。更加关注过程、关注策略与方法,当我们的内心是真正向着“做得更好”出发,而不是贴标签、下定论时,相信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最终都能够成为前进的推动力。


“表扬的陷阱”仅仅是心理学家Dweck研究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她更为伟大的发现在于找到了影响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特质——心理定向延伸阅读→话题聚焦‖惊!它竟然是影响个人发展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Dweck, C. S. (2000). 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Essays in So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7625 Empire Drive, Florence, KY 41042.

赵景欣, 王美芳. (2003). 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11(6), 663-66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