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聚焦‖警惕“表扬的陷阱”!
导读
我们常常希望我们的孩子,在面临困难和失败的时候能够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不轻易否定自己。所以我们经常用“你真棒!”、“你太聪明了!”这样的话语,以为能够激励孩子表现得更好。事实上,很多人往往不知道,不恰当的表扬或者批评,反而会消磨掉孩子们迎难而上的勇气,让他们在失败面前变得脆弱、敏感和无助。作为老师或家长的你,是否也掉入了“表扬的陷阱”之中?
1
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有怎样的体验?
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你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是无助,难过,不知所措?还是无所畏惧,充满信心,迎难而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ol S. Dweck发现个体在面临困难或者失败时,会出现两种反应:
无助反应
(helplessness response)
面对失败时贬低自己的能力
对完成当前任务失去信心
低估过去取得的成功,夸大失败
有大量消极情绪
问题解决能力出现退化
掌握取向反应
(mastery-oriented response)
不责备自己与他人,不纠结于失败
对完成当前任务充满自信
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
情绪积极,甚至更兴奋
保持或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遇到困难和失败,有人沮丧有人却更兴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Dweck通过研究发现,孩子表现出何种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或教师给予何种表扬和批评。

2
表扬和批评还有“恰不恰当”一说?
当然!Dweck和她的研究团队将批评和表扬总结成三大类型,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个人取向型(person-oriented feedback)
指向个体的能力或人格特质,是一种整体性判断。前者如“你真笨!”, “你这个孩子真坏 !”等;后者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
过程取向型(process-oriented feedback)
指向行为的过程,是对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用策略的反馈,前者如“这个任务你没有完成, 你应该再用其它的方法来做一做”,“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够努力!”等;后者如,“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可行的方法吗?”,“你在做的过程中很努力”等。
结果取向型(outcome-oriented feedback)
指向行为的客观结果,是对具体行为适宜性的描述。前者如“这不是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你这道题做错了。”等,后者如“你作对了 9 道题。”,“你取得了一个好成绩。”。
3
什么样的表扬和批评才恰当有效?
Dweck和她的团队通过角色扮演的情景实验发现,在先前困难或者失败任务中,受到不同类型批评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注:为防止批评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Dweck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实验,让批评不直接指向研究对象。且在实验任务结束后,Dweck还设计了成功任务并给予儿童恰当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①获得个人取向批评(如 “你太令人失望了”)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无助反应,他们在困难面前更容易陷入自责、消极情感之中,同时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严重的是他们会从整体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太差劲了)。
②获得过程取向批评(如“你没有完成任务,你应该思考其他解决方法”)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掌握取向反应,他们有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任务完成的满意度高,情绪更为积极,对任务的坚持性强,更可能想出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获得结果取向批评(如“你做得不对,任务没有完成”)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要好于接受个人批评的儿童,但比接受过程批评的儿童要差。
如果说批评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那么,表扬是否比批评更能激励学生表现更好呢?
同样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实验,Dweck发现,在先前的成功任务中获得不同类型的表扬的学生,在挫折面前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①获得个人取向表扬(如“你是好孩子”;“我真为你骄傲”;“你很擅长这个啊”)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无助反应。他们低估自己的表现,看轻自己的能力,有更多消极情绪,回避困难任务。
②获得过程取向表扬(如“你非常努力”;“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它可行的方法吗?”)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掌握取向的反应。他们积极地评估自己在挫折中的表现,情绪积极,在困难任务上有更高的坚持性,能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③获得结果取向表扬(如“这是正确的方法”)的学生的表现介于以上两组之间。
Dweck的实验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要避免过于强调孩子的个人特征,而是要多关注孩子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策略使用和努力程度,激励他们使用多种思路和方法,付出更多努力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一些后话
联想到学校自我诊断,“表扬的陷阱”也让人有很多思考:不管是评价个体还是评价组织、评价自身还是评价他人,我们或许都应该带着一种发展性、过程性的眼光。
管理者如何看待学校的生态?
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如何看待组织内老师们的诊断结果?
老师们如何看待学生给自己的反馈?
……
简单的“真差劲”或者“很棒”,恐怕无法充分发挥出作用。更加关注过程、关注策略与方法,当我们的内心是真正向着“做得更好”出发,而不是贴标签、下定论时,相信无论表扬还是批评,最终都能够成为前进的推动力。
“表扬的陷阱”仅仅是心理学家Dweck研究成果中的一小部分,她更为伟大的发现在于找到了影响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特质——心理定向。延伸阅读→话题聚焦‖惊!它竟然是影响个人发展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Dweck, C. S. (2000). 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Essays in So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Press,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7625 Empire Drive, Florence, KY 41042.
赵景欣, 王美芳. (2003). 批评/表扬与儿童反应模式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11(6), 66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