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动态‖北京十一学校教师分享:诊断促进教育教学改进

      12月27日(本周二)下午,北京十一学校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教学沙龙:诊断促进教育教学改进,整个现场气氛欢乐而温馨,让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尽。


      以“诊断促进教育教学改进”为主题的分享会,其实是教育教学诊断项目结果使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育教学诊断结束后,北京十一学校诊断中心教师首先与各年级主任、各学科主任就本次教育教学诊断的结果及使用进行了逐一访谈,然后由各学科主任、年级主任结合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诊断数据和日常表现,从中挑选了6名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为其他教师寻找自己的教育教学改进之道提供参考。果不其然,这样的分享受到了老师们的热烈欢迎,这不,活动现场就有很多老师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做笔记,甚至还有老师自发录制了全程视频呢!那到底这些老师们分享了什么宝贵经验呢?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位进行分享的是来自直升高一物理的王延楠老师,他在“课堂效率”一项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因此他着重就“高效课堂”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课堂的高效,并不在于教师给予了多少,而是学生拿走了多少。基于这样的定义,他进一步提出建设高效课堂需要“低身段+低起点+高自主”。低身段就是说要与学生多互动,让学生感觉到自身很厉害,而不总是老师最厉害;低起点则是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高度,真正换位思考,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授课、讲题,必要时候还要给课堂留下些许模糊与空白,不能满堂灌;高自主则是强调课堂必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与自发思考。最后,王老师还一针见血指出,其实他的课堂的“高效”,不一定是真实的高效,而更多的是学生包容了他那些低效的课堂。因此,他认为,师生关系才是教师永远的课题,也是诊断给教师传递的最重要的内容。


直升高一数学的贺思轩老师在此次与作业相关的诊断项目中获得了满分,他是如何布置、批改作业的呢?他认为作业是实践、体验、过程和工具,需要教师用心的设计。为了让作业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他做了许多努力:首先是针对IB的学生,编教材时注意给每一道例题呈现连串练习,着重精准巩固、重点问题和方法反复练习,而且目前还在尝试建设线上的多维题串;其次是作业分层次,具体来说,就是大约四分之一作业题目是基础知识的巩固,二分之一是当天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方法,剩余的则是可供学生选择的思维扩展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他还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定时答题习惯,这既包括他给学生的周末作业要求是“预习+复习+60分钟的定时练习”,也包括他会让每个学生在学校自选30分钟来进行定时练习,并由他当面批改。总的来说,贺老师的作业设计囊括了其总结的“教”、“定”、“练”、“导”四个重要部分,充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


第三位进行分享的是高一历史张美华老师,她从教室、课程和师生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她的教育教学“保健招数”教室布置方面,她注重营造历史感,在教室外墙贴满了经典历史图片和有关历史的名言,在教室内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书籍和书籍信息交流本。课程方面,她精心落实因材施教针对数理工程方向的学生,她的课程注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如展示学生的历史画报,让学生自主选择图书、历史拼图、经典画作、视频等资料独立或合作完成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探究等。而针对人文经济方向的学生时,她的课程设计则在落实学生的兴趣、思维和素养的培养情况,如重视个别辅导、逐一面批、落实段考的学生自我诊断、陪学生到国博学历史等。师生关系方面,张老师则强调一些“保健”小细节,如记住每一名孩子的名字、从小事入手给予学生关爱激励等。


接下来是政治学科辛晓莲老师,针对教学改进,她做了很多的努力:一是返璞归真,专注于课堂教学设计,如让学生进行新闻播报、展示自立成果、组织学生讨论“我的生命线”等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二是尊重生命,关注细节、及时激励学生,如注重由衷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喜欢,三是对待学生耐心从容、智慧柔软,如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展现,用幽默和智慧化解学生的每一次质疑等。除了个人经验分享,辛晓莲老师还提到政治学科能获得教育教学高分的原因离不开整个学科的“突围”努力推行“协商式”评估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培养学科学术氛围;让课程内涵外延兼具,开展教室外课程;提高学生参与意愿,在课堂上开展拍卖活动、“新闻脱口秀”等有趣有意义的活动等。


张梦梦老师分享的“优良之间”很好地体现了她从今年5月拿到教育教学分数“相对欠佳”时的“一脸懵”到11月份收获“表现优秀”的“满心喜悦”的努力过程。那她到底做了哪些“之间”的跨越呢?其一是教室的精心布置,她命名由三棵树围着的教室为寓意丰富的“三立堂”,为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兴趣,她经常精心设计桌椅摆放方式;其二,她通过建立课堂常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维持课堂纪律,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能带含糖食品、下课后要自觉摆放好桌椅、课前进行启读等(避免学生因听不到上课铃声而久久未进入学习状态);其三,她通过建立红星榜系列制度来正向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优秀表现能进行累加并得到相应的系列奖励(奖励包括小条,红星榜、过评升级卡、“免死金牌”、“免费午餐”等);其四,在教学设计方面,她对现有的新闻播报与评论进行了改版升级,注重学科素养的锻炼与个别化的辅导,如要求学生在新闻播报的基础上进行有逻辑地评论、在贴报上积极与学生进行新闻评论互动等。


最后压轴登场的是高一数学廖丽娜老师,作为十一学校诊断组的成员,她分享了如何利用诊断数据来调整与学生相陪伴的药方。在调整药方之前,她首先会从整体(在年级、学部、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单项(单项优劣势、“个别生”的异常数据)两个方面解读诊断数据,从而明晰自己的优劣势、为开出新药方做好准备。根据数据分析原因、反思自己后,廖老师给自己开出了三个药方,一是丰富对学生的“知彼”,不再局限于从年级排名、家庭背景分析等传统方式,而是结合微信群、学生学情分析表、学生特点分布图等多元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二是转变与学生交流时的思想,不再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大多数陈述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是容纳自己仔细思考学生提出陈述对其自身的意义,接纳学生的感受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达到他们想过的生活;三是改变对学生的“期待”,尽量避免“替学生安排一切,要求学生必须是最优解”给学生造成的重压,而是尊重学生负责的生活过程,在现有的限制条件下,帮助学生找到能极大提高效能的解决办法,也即找到可行解。


 

了解了这么多分享内容,是不是收获颇多、感动满满呢?反正小编是被各位分享的老师们给深深折服啦,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诊断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改进的重要意义呢。愿更多的老师能利用好教育教学诊断作为“浮标”、“扶手”的功能,顺利找到教育教学改进之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