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教育变革大师迈克尔·富兰的“新教育学”解析

深度学习是一个研究者和一线老师们都不陌生的概念。倘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和统计,就能发现从2005年至2019年,以深度学习为关键词或标题发表的文章多达2280篇,并且从2014年左右开始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足以看出这个概念正在我国教育领域引起广泛的讨论、研究和实践。
目光转向全球,在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的发起和领导下,一场指向深度学习的新教育学运动也从2013年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名为“实现深度学习的新教育学(New Pedagogy for Deep Learning, NPDL)”的项目为载体,加拿大、美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个国家的千余所学校参与到其中。由享誉全球的教育变革大师领导,又能让那些原本就在各种国际学业成就测评中领先的国家仍然积极投入,所谓的“新教育学”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实现深度学习的呢?在深扒了这些项目网站、认真研读了富兰老先生的著作之后,今天来给大家展开讲讲。

当科技、教育学与变革形成合力……
从过去多年的学校变革实践中,人们渐渐认识到,仅依靠外围制度和政策的变革,是难以真正提升教育质量的,要使教育的本质真实发生改变,必须触及教学的核心。因此,把有效的教育学(以学习科学为基础)整合到变革当中,是富兰及众多研究者和实践者一度努力的方向。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等很多地方,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了,差异也在缩小。但同时,科技虽然已经深刻改变了儿童与成年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却始终没有对教育变革发挥更大的作用。富兰认为,这也是教育变革在提升了学生整体学业水平之后,难以使学生的高阶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因此,整合科技、教育学和变革的力量,使其协同增效,将有望极大地改进学校教育效果。其中,科技与教育学的结合指明了方向,而变革能够使愿景落实为行动,是通往正确方向的方法。当然,三者之中最为核心的,仍然是教育学。

新教育学“新”在何处?
富兰将其倡导的教育学称为“新教育学”,它不是简单的“翻转课堂”或“在线公开课程(MOOCs)”,而是基于数字资源的普遍使用、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一种关于师生学习伙伴关系的新模式。
与过去传统的教育学相比,新教育学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学从关注书本知识转变为聚焦学习过程,目标从内容掌握转变为深度学习,发展和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伙伴,学习过程变成了共同发现、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普遍存在的数字资源(不局限于学校里的)成为了学习的基础,使得学生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更快捷地去发现、创造、运用知识;
(4)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过去更为重要,不仅包含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更强调与学生构建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能力。

图片来源:《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从与传统教育学的区别中可以看出,富兰的新教育学并不是吸引眼球的噱头,也不是简单地加入了科技的元素以显示其现代性,而是将学习过程的本质进行了更加清晰的解构,设立了新的教育目标,明确了新的学生和教师角色及关系,并以越来越普及的科学技术为支持,最终实现教育的革新。

教育如何实现深度学习:以评价为杠杆
在NPDL项目中,富兰团队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价工具设计,使评价贯穿于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一部分,同时,也将评价用于学校、区域等层面对条件保障的监控和反思,为师生行为的改变创设良好的支持环境。我们整理了NPDL项目的系列工具套件,从中可以看出:
01
人人都是评价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NPDL项目的工具适用于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各个主体(如教师、学生、管理者),无论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是针对各个主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的。这样一来,无论自评还是他评,各主体在评价中都能够充分参与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促进自身学习或工作的改进。
02
评价就是一种学习和改进
NPDL项目为教师提供了四个可以使用的工具,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师生的伙伴关系、科技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判断,有依据地开展教育教学。四个工具各有其不同作用,对应不同的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就串联起了一名教师“判断学生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监控教学质量—反思自身表现”的循环改进过程。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有适合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工具,学生可以使用工具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及相应的能力发展进行自评,促进其认识自我、监控自身学习过程,进而调整学习行为。
在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工具之外,NPDL也设置了针对学校和区域环境的评价工具,从目标愿景、评价制度、文化、领导力、技术资源等维度帮助管理者及相关人员从环境条件层面进行及时和持续的改进。

(篇幅所限,此处仅列举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工具)
随着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实现深度学习正在成为全球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的共同目标。富兰基于在教育变革领域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积累,以及对科技与时俱进的认识,提出了新教育学的理论构想,并在NPDL项目中以评价的杠杆作用,真正开始推动学习过程、关系和结果的改变。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尝试,在学生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科技力量日益强大的当下,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目标、重新认识教师的价值以及有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而言,或许能有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双敏,张燕.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Z2):157-162.
[2]迈克尔・富兰. 极度空间:整合科技、教育学和变革知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迈克尔・富兰. 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End
本期作者: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