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大揭秘之三】你在填问卷时“说谎”了吗?
测验是学校诊断的常用工具,依据测量内容的差异,可以将测验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态度测验两类。其中,认知测验(如期中期末考试)测量的是能力倾向,而人格、态度测验(如教育教学诊断)测量的更多是行为或态度倾向。测量内容不同,人们填答问卷时的认知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之一便是人们“说谎”空间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作假(Faking)同一般意义上的说谎存在差异——通常认为,说谎是个体有意为之的,但是作假不一定。
注意
MFS理论(Model of Frame Selection)对个体的作假过程做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体从接触问卷到给出自己的答案,经历了以下阶段:
框架选择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会对填答问卷的情境做出个人判断,如这个问卷收集了什么信息,有什么目的,利害性大不大,隐私性强不强等,主要回答的问题是“我要不要作假”;
脚本选择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要判断自己多大程度上调用自己的意识,即是有意识地作假,还是无意识地作假,回答的问题是“我打算怎么作假”;
之后,他将让自己前两阶段的选择付诸实践。
尽管心理学领域对个体的作假、“说谎”或社会称许性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个体的答卷,我们该如何判断他是否说了真话呢?
如何识别人格、态度问卷中的作假呢?

Q

E小编
常见的方法是在问卷中添加测谎量表。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社会称许量表,其中Paulhus等人在1984年开发的量表,在当前研究中使用得较为广泛。该量表包含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和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 Enhancement)两个维度,分别测量作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两个部分。除此之外, Marlowe和Crowne两人在1960年开发的MCSD量表也依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E小编
此外,近些年还诞生了Overclaiming量表。该量表的形式更像是成就测验,询问个体对一些事物的熟悉程度,就像下面的题目那样
Overclaiming量表关注的是,个体是否认为自己了解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
Overclaiming这个词在词典中不太容易被找到,但当个体作假的时候,其行为表现有点类似于我们中文语境中的“吹牛”。
在学校诊断中,考虑到诊断题目以李克特量表为主,我们往往采用的是社会称许量表的设计思路,结合学校生活的实际情况,描述一些学校生活中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几乎做不到的事情,或很难避免的“小毛病”,构成测谎题,加入到正式问卷当中,并在诊断结束后,对存在较高作假倾向的数据加以筛查和剔除,保证数据质量。
有没有办法控制问卷中的作假呢?

Q

E小编
常见的方法是采用迫选题或警告。
常见的李克特量表往往如下图的右上角那样,逐条地询问学生的感受。若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对其学习态度的高利害的诊断,则可能会为了营造出让教师满意的自我,给所有题目都打“非常同意”。
如果教师收上来了这样的数据,可能会误以为学生对每一门功课的兴趣都很高,基于这种认识设计的教学,可能难以符合学生的需要。
而迫选量表则要求学生必须对两件事物有态度上的差别,从而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倾向。

E小编
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警告对控制作假反应也有一定作用。
在目前学校诊断的问卷中,我们是没有加入警告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指导语有着比较强的问责取向,有可能激怒作答者;另一方面可能让作答者产生自己的作答隐私被侵犯的想法,反而增加了他对测谎题的识别,以及有意作假的倾向。
在理解了作假的心理机制之后,可以发现作假是难以避免的、常见的心理现象,无论是人格问卷,还是态度问卷,个体都会有意无意地呈现一个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往往比他典型的行为或态度倾向更好。因此,这一现象对态度和人格测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厘清其认知过程并有效地做好事前防范与事后识别,是测量人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Paulhus, D. L. (1984). Two-component models of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3), 598-609. doi:10.1037/0022-3514.46.3.598
•Protzko, J., Zedelius, C. M., & Schooler, J. W. (2019). Rushing to Appear Virtuous: Time Pressure Increases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 PSYCHOL SCI, 30(11), 1584-1591. doi:10.1177/0956797619867939
•刘茜, 徐建平, & 许诺. (2013). 人事选拔中作假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21(02), 372-380.
•骆方, & 张厚粲. (2007). 人格测验中作假的控制方法. 心理学探新(04), 78-82.
•任岩, 潘逸沁, & 骆方. (2018). 基于印象管理量表的反应模式筛查故意作假者. 心理学探新, 38(03), 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