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聚焦‖并不遥远的校园欺凌

导言

在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里,欺凌现象的发生具有高度可能性,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校园欺凌多发于小学与初中低年级,是中小学学校管理中永恒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种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报道,学校里学生之间相处的生态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校园欺凌常常发生在成人群体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场域,精神上的“软暴力”也很难被教师所察觉,同时教师与学生看待同伴关系的视角、重点、卷入度有所不同,因此学校中的成人群体常会忽视学生间的“波涛暗涌”,殊不知看起来“孩童间的打闹”与“玩笑话”已经对某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NO.1 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欺负、校园暴力、同伴欺负等,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行为,其根本特征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1]。实际上,欺凌本身的概念已经包含了肢体暴力以外的言语暴力和社交孤立。具体而言,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对某个学生做出以下行为时,就可以认定后者受到了欺负[2]: 

1

 打,踢,推或任意摆布TA,或是把TA锁在房里;

2

 说TA的坏话,取笑TA,骂TA或对TA做一些伤害性的事; 

3

 把TA从TA的朋友圈中排斥出去,或是不让TA参与活动; 

4

说TA的谎话,造TA的谣言,或是在学生中传恶意的纸条从而使别人都不喜欢TA。

一般而言,男孩受到的通常是身体方面的欺凌,女孩受到的通常是言语上的欺凌。同时,随年龄增长,直接的身体欺凌逐渐减少,间接的言语、关系欺凌的比例会上升。

通常印象中受欺负者都是被动的、过分顺从的,但研究却发现了另一种受欺负者——攻击型受欺负者,他们虽是受欺负者,但老师认为他们是易怒、不安且具有敌意的孩子。这类受欺负者数量较少,往往由于一些不当的言行激怒他人而受到欺负,这一类孩子同样值得关注。

NO.2 教师是第一道“防火墙”

——教师教育行为

由于校园欺凌发生场域的隐蔽性、“软暴力(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的难察觉性等因素,学校中的成人群体往往容易忽视校园欺凌现象,因此教师更要对校园欺凌保持警惕,做到“防微杜渐”、“无则加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言行与态度是校园欺凌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对欺凌行为听之任之,在班级管理中也不重视此类问题,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助长欺负者的气焰,使受欺负者的处境更为不利。如果教师处理欺凌行为时的态度草率,不注重探查欺凌的原因,不仅起不到制止欺凌行为的作用,甚至会因为处理不当对受欺负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1

从欺凌者的角度进行防范。

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共情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心灵交流的能力,通过有意识的教育、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校园欺凌的重大危害,以此种方式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2

从被欺凌者的角度,教会学生破除校园危机的方法。

可以通过“模拟欺凌”主题班会等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欺凌或受欺凌的过程,并思考、讨论欺凌的危害和破解欺凌的办法[4]

3

教师如果发现存在欺凌现象,则需要进行有效、彻底地干预。

当学生受到欺凌后,亲人、朋友和老师是他们首选的求助对象。但如果被欺凌者第一次的告发没有阻止第二次的欺凌行为,被欺凌者就会对告发失去信任,还可能会更加受到歧视[5]

NO.3 让学校成为学生安全、快乐成长的地方

——学校制度保障

校园欺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学校整体的力量来防范与干预。学校是否有反欺负行为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行为的普遍性,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影响着学生在心理层面对校园安全的感知[3]。相较于对学生的个体干预,学校层面的干预重在从制度与文化上营造整体的气氛。

一. 学校对校园欺凌应持“零容忍”的基本态度

不能把同伴欺负行为当做孩童时代正常的行为与交往方式,可以通过校规等方式明确哪些属于欺凌行为以及违反后的应对措施。

二. 建立良好渠道,通过定期诊断、调查等方式尽早发现欺凌问题

如日本《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第16条第1款中明文立法规定:“学校应当对本校儿童、学生等采取定期调查和其他必要措施,尽早发现欺凌行为。”对校园欺凌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应对。

三. 学校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持

学校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的专门师资,同时对管理者与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提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等直接应对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应对能力。



结语

已经步入成年的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当年刻骨铭心的感受以一句玩笑敷衍了事。然而对于正值青春花季的儿童青少年,校园欺凌不仅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的损伤,更会让他们的校园生活蒙上一层灰色,影响其学业和校园感受的方方面面。校园欺凌问题值得我们更多关注和重视,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为孩子们构筑隐形的安全之网,在背后守护他们的绽放。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12-17.

[2] 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J].Malden,MA: Blackwell Publishing,1993:140.

[3][5] 赵莉,雷雳.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06):668-674.

[4] 李明隆.模拟欺凌:为孩子注入抗体[J].教育科学论坛,2017(35):79-80.

[6]任海涛,闻志强.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06):106-112.

[7]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43-50+118.

[8]于雪岩. 我国校园欺凌立法内容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