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各美其美”奔赴“美美与共”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集团化办学的“思”与“行”

 

 

论坛再回顾

 
 

第六届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回顾这次交流盛会,多位大咖校长和专家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心得。E智慧小编梳理了这些精彩发言,并通过公众号发布。本期带来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宋奕云校长的分享。

 

 

 

石室联中教育集团基本情况

我校成立于1997年,原成都市第十中学依托千年名校——成都石室中学联合办学成立了“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是当时成都市、四川省首批三所“公办民助”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学校之一。

深植丰富的文化传统,我们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我校作为石室中学的核心成员,也是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教育集团的龙头学校。现有陕西街校区、金沙校区、石室联合成飞学校、石室联合弘文学校四个校区。陕西街校区是我们最早的老校区,金沙校区成立于2011年,作为一所公建配套学校服务于金沙片区。2022年,为了服务国防工业,教育局决定将原成飞中学的初中部交由我们管理,同时,一墙之隔的成飞小学也并入我们集团,两者合并成为了我们的成飞校区,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最后一个校区则是我们今年9月开校的石室联合弘文学校,这是围绕青羊区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人文青羊、航空新城”的大战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规格办学,打造的一所高质量、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新生态高品质学校。整个集团的组织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但所有校区之间并非松散型,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集团化办学中常见问题

目前,我们集团校拥有超过600名教职工和超过8000名学生。在集团办学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校区各自为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总校与校区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晰也需要厘清。这种权责碰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矛盾。因为历史的原因,各校区之间的教育质量也还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同质化倾向,优质教育资源流动等问题也常常困惑着我们。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

 

集团办学推进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首先,我们集团办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由党委领导集团办学。随着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推行,我不再担任校长职务,只担任党委书记一职。同时兼任集团总校长的职务。集团办学的整体架构由石室联中的党委来领导整个集团,通过党委把四个校区完全地凝聚和融合在一起。

在过程中,我们对校长和书记的分工做了一些优化和调整,提高决策效率和效果。我作为党委书记重点守好本部的根基,校长重点抓好金沙校区的办学质量,同时兼任成飞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把握校区发展的大方向。弘文校区则是由党委专职副书记去兼任这个学校的党支部书记,负责这个学校的运转。党委委员统一成一个整体,便于在党委内部研究、部署工作,同时每个人在不同的校区各有侧重,确保每个校区都有人负责具体事务,并且能够将各个校区的不同情况汇总到集团党委会上来决策。这也是我们真正按照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所强调的要求,由党委集体领导学校办学。

在实际运转中,首先我们修订了学校章程,将党委的领导地位写入其中。另外制定了核心的议事制度,一是党委会的议事制度,二是校务委员会的议事制度。党委会主要负责研究“三重一大”的事项。与此同时校务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事项,然后行政会就负责执行、推动、反馈、总结。

在沟通机制方面,我们需要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机制,明确校长和书记之间的沟通方式。对于日常事务,党委书记与校长保持定期沟通。对于重点工作,我们提前沟通,紧急的突发事件就要及时沟通。按照这三类不同的工作时间,采用三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最后,我们还需要完善“三重一大”的决策机制。在我们的集团党委会上,对于各个校区的管理,除了派遣党委委员去兼任书记以外,我们还设定了标准。但凡涉及干部任命、人事、重要财务的,就会触发我们的三重一大事项响应机制,就一定要上党委会,最后研究决策,监督过后才能够予以实施。从而对权力链做了一些切割,既要做好分权,也要让集团的党委和总校在各项事宜上把关。

在科学的集团架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健全校级干部的选拔制度。校级干部由组织部任命,学校党委有建议权。去年多项改革项目中,我们推荐提拔的干部,都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并任用。

 

 

2

 

集团办学推进中的思考与行动

1.共性+个性,打造集团的四合院

共性+个性,打造集团的四合院。我们集团的四个校区,可以看作是四合院的四个厢房。除了学校的办学使命、校训、教育理念是统一的,各校区还文化共循,建构整个集团的价值观的体系,再在每一个校区充分呈现,深入人心。

集团校在四个校区都提出了新的治校理念,即“顺润教育”。“顺”指顺性而育,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而“润”则是少一些说教,转而依靠环境的感染,氛围的营造,来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其中,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在学校里面,但凡对于干群关系、师生关系这些有影响的行为,我们都是通过氛围的营造来做出浸润,顺应学生的发展秉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学术共治是我们推进集团办学另一个很重要的渠道。集团管理主要就是两个渠道,即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为此,我们建立了集团的学术委员会,由他们推动整个集团的学术引领和建设工作。同时,我们还设立了集团名师工作室,他们会前往各个校区进行指导并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此外,我们集团的教师每年都参与一年一度的高质量课堂研讨,同时开展集团教研等活动,促进集团内部资源共享。

在集团校顶层架构下,各校区制定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个性发展特色鲜明。陕西街校区是我们的本部,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把英才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打造四川教育新的标杆,这几年我们在英才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每年,我们都为成都顶级高中输送了大量优质生源。

金沙校区年轻老师居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我们将数字教育作为金沙校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强调新技术的应用。成飞校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所以我们在贯通教育方面开展更多的思考和规划。我们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实施贯通教育,力争在我们区域创造新的教育高地。

弘文校区作为全新的学校,发展空间更大。我们从李希贵校长的十一系学校学习了很多经验,计划将弘文校区尽最大可能打造成一个面向未来的新生态学校,践行教育理想。

同时,各校区还确定了近两年重点发展的关键词,确定好校区发展的重点工作。本部校区的关键词就是突破与辐射,金沙校区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和当地社区特性将关键词定为提质与特色。成飞校区则是规范和口碑,提高影响力,获得社会认同。弘文校区是蓄能和设计,既要在知识储备、课程、师资上面下功夫,又要做好学校整体发展设计和课程建设规划。

集团办学的关键点还在于一校一策。老学校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新学校则需要大胆创新、开拓,不拘一格。本部则要保证高位优质发展,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还提出了集团校都须遵循的价值观,借以解决集团办学中常见的三个问题。一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二是防止相互内卷,校区之间要营建和谐氛围。三是防止坐享其成。针对这三类问题,我们的集团价值观强调资源共享,构建一个文化内核统一的多元发展共同体。

一个集团学校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是一体化发展,强调将本部的成功经验复制。第二阶段是多元发展,进行校区的探索、实验。每个学校都需要找出自己的特色,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第三阶段是协同发展,鼓励校区将其孵化出的特色共享出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美美与共的关系。理想的集团办学理念应该是因地制宜,这也是寻找全局发展策略的最优解。

在我们的理想中,集团表里内外应该是一体的,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一个学校,而不是四个独立的个体,它的经脉资源要在集团中流动,这样的结构使得上下左右是贯通的。另外,特色功能在每个校区都应该有,而且是该校区独有的。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集团办学模型,特点是共性+个性。

2.点燃+助燃,赋能教师的成长之路

近年来,随着集团规模扩大,我们同样也面临师资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教师角色转换慢,成熟型教师缺乏专业发展规划,老教师则亟待更新理念与方法。2021年,我们学校首次参加了E智慧的诊断项目,促进者朋友一句 “用马车跑高铁”形象地指出了我们发展中的现状。因此,如何让教师队伍扩建后重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经过了多轮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石室联中的教师六项发展力,为老师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待关注提升的地方,并开展了持续的行动来推动。

首先,我们构建了动力系统,点燃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在促进者朋友们的指引下,我们实施了“温暖教师”一系列措施。

接着我们建立了教师发展导航系统,为老师勾勒出成长路径,让老师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更有动力前进。

再建立我们的两个助燃系统。一个是研发系统,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从行政方面进行策划和推动,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方面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支持系统,通过发展课程赋能,还以校本研修破局和学科建设驱动发展平台。

最后还必须建立反馈系统。首先就是学校诊断。历经七轮诊断后,诊断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优秀老师脱颖而出。未来我们的各校区也将陆续参与学校诊断,成为集团整体诊断的一部分。此外,我们还实施了学术积分制和增值性评价,带动教师群体的发展和提升。集团的师资相互交流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平台,发展的机制也会更加优化,增强了老师们的成长动力,优秀教师群体变得更加庞大。

3.问题+困惑,寻找未来的增长点

最后我们还面临三个主要问题。除了这四个校区之外,我们在区域内还领办了两所分校,对于这两所学校的支持,以及对集团内优秀教师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这是集团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另外,对于校区的办学缺乏多元评价机制,如何全面衡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我们遇到了发展中的两个困惑,一是在推动区域合作背景下如何做好跨区域学校的领办。二是未来人口减少、中考改革等趋势,作为品牌初中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李凌艳教授经常指导我们,学校诊断的目的是改善和促进关系。非常感谢我们的促进者朋友,在七次诊断过后帮助我们改善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干群关系以及家校关系。我们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单体学校还是集团办学,关键在于营建良好关系。正如我非常喜欢的武侯祠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有进取心和造福心,即使“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今天我在这里可能有些班门弄斧,但也希望能抛砖引玉。请各位校长和专家不吝赐教,期待与大家分享更多经验。

 

 
 

以上就是本期公号的全部内容。感谢宋奕云校长的精彩分享。若你也受到启发并有所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或通过投稿与我们共同讨论。

 

 

我们的事业

学校发展的促进者朋友

 

我们的使命

引领、助力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生态的改变:

为了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