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峰:让师生有安全感的学校,要处理好这3组关系

 
来源 I 中国教师报
作者 I 夏青峰(北京中学校长)
 
如何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师生内心产生温暖感与安全感?我认为需要回到教育原点,处理好这3组关系,分别是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01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手段和目的不能颠倒
要让学生心理安全,首先要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办学是为了育人,办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反思教育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会发现,往往是目的与手段颠倒了。嘴里说的是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际操作起来却变成了以学校发展为中心。
 
以争创特色学校为例,这本无可厚非,特色可以让学校更加吸引学生,特色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要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就需要调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来支持这项工作,而且要有参与率,最好是全校所有师生都参与进来,大家都要做相同的事情。
 
有些事情大家都做没关系,如体育锻炼、阅读等,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去做的。
 
我们在创办特色学校时要注意,一定有许多学生是不擅长、不喜欢、不适合做这件事的,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在另外的地方。因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是按照居住地、户口等方式来选择学校的,与学校的特色无关。
 
假如一个学生上了一所科技特色的学校,而他偏偏不擅长科技,而是擅长艺术,他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他的特长不能发挥、兴趣得不到培养,内心就无法安全与舒展。
 
许多时候,办学者是以学校内部的相同来实现学校的与众不同,从而形成特色的。这种做法究竟是以学生成长还是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呢?目的与手段是否已经发生了颠倒?
 
所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我们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尽可能关注与促进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按照学生成长所需来配置资源。
 
0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生长而非加工
在学校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句话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也一直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但有时,主导太强势,主体就会失去意义,凡事都主导,主体就很难发挥作用。
 
在一些学校、一些地区,主导作用变成了“加工”,把学生主体变成了加工的对象,这是很可怕的。
 
教育的过程是生长而非加工。生命有其内在的生长力量,每个正常发育的学生都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提供给它必要、充分且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和营养,并保护其不受外力伤害,它就能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长成它最好的模样。
 
教师就是要提供这种外在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生命的内在成长力量与外在良好环境进行有效互动,通过外部环境去唤醒、激发、滋养、支持、引导内在的生命力量。
 
如何提供好这种外部环境?既要“保护”又要“帮助”,尽可能阻止外来干扰因素的破坏,尽可能帮助这些“种子”获得它所需要的土壤、阳光、水分与营养。
 
教师需要充分相信生命的力量,要对生命的力量怀有深深的敬畏感。
 
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理解并实施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信任”。信任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在内心深处根本不信任学生,那教育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深深地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善良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爱、尊重与鼓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发展得更好,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二是“发现”。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认真做一个观察者,发现学生的优点、特点,包括缺点。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要认真细心地去发现学生。教师需要不断追问自己: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三是“支持”。我们无法设计更无法替代学生成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不同的种子所需要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可能才是学生在成长中最需要的。
 
四是“引导”。生长的过程是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向成熟状态迈进的过程。不成熟的学生,尽管有内在成长的动力,有向上向善的愿望,但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困惑,需要我们的引导。支持与引导,许多时候是互为一体的。
 
信任、发现、支持、引导这四个词语是北京中学的教风。我们认为这是教师面向学生时应该重点发挥的四个影响,也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
 
03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鼓励合作,淡化竞争
在北京中学,我们将校风确定为和而不同、乐在其中,将校训确定为世界因我更美好,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没有抽象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具体的,成长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晚,但都在成长中。
 
学生各有各的发展优势,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踢球,有的擅长演说,有的擅长算题。优势有时很明显,有时未被激发。同学之间一定要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与帮助,同心同行、结伴成长。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我们要尽量鼓励合作,淡化竞争。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机制。有时,机制不好,良好的愿望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例如,学校里经常开展一些比赛或者评比,往往会设置奖项或评比名额。由于名额限制,许多竞赛评比会形成“你上我下”的局面。许多学生就可能因此期望别人不如自己。
 
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与人相处时,这种评比机制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要变那种“你上我下”的恶性竞争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竞争。
 
中小学的各项评比竞赛最好采用“达标”的方式举行,即设立条件和标准,学生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项。
 
这样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与同伴竞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愿意看见甚至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达标,期望大家都好而不是只想自己好。
 
通过一些机制的调整与优化,让学生能和谐相处,同伴相处好了,内心的安全感一定会加强。
 
 

 
 
声明:此文系转载,仅作为分享用。如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