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丨评价量规(Rubric),让学生成长肉眼可见




评价量规
让学生成长肉眼可见

拿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学生身高的增长;拿一个秒表,可以测试学生体能的增强;拿一张试卷,可以评估学生知识的积累;然而,当我们关注的不是学生在单一维度上的变化,而是诸如核心素养之类的某种复合能力的变化时,有没有一种评价工具,让学生的成长像其身高的增长一样肉眼可见呢——那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评价量规(Rubric)。
稀松平常又形同陌路的评价工具
也许量规的概念对不少朋友来说还相对陌生,毕竟核心素养走入课堂教学也才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它一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见下图)

没错,实际上这张新冠病例的分类指南就是一种评价量规,用来刻画新冠肺炎这类多症状疾病的严重程度,其特点是:1)关注综合能力的外显表征(感冒、发烧、咳嗽等);2)对外显表征做分维度的刻画(如核酸结果、发热情况、呼吸道症状、影像学表现等);3)对不同表征的严重程度做分级刻画(如低烧、高烧、持续高烧等)。
在教育情境中,量规也常常是以这种方式出现的。例如,阅读理解就是一种十分综合的能力,在如下图所示的评价量规中,研究者对阅读理解能力做了如下刻画(魏朋娟&肖龙海,2016;仅截取了部分内容)。

可见,量规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新渠道,好的量规,就如同一把刻度精确且清晰的尺子,让教师不必再绞尽脑汁地编排一张又一张的试卷、仅透过学生的正确率来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是可以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互动中、在学生日常的作业表现中,便能较为准确地估计出学生的能力水平,甚至是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适切的支持。
然而,量规的意义不止于此,近些年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展了量规的打开方式!
师生共同建构学习进程的脚手架
“填鸭式教学”作为一种“反面教材”已经被诟病了数十年,然而我们的教学方式却时常在过去批判的“填鸭式教学”和当下倡导的“建构主义教学”之间摇摆不定、显得有些暧昧,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中呈现出一种“心照不宣”的“各美其美”和“独善其身”——教师预设了学习目标并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预设的知识和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假定,学生应该竭尽全力地“推测”一堂课的目标,“吸收”教师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的板书、打出来的学案,甚至“揣摩”出题人的意图,这就像是一场大合唱的两个声部在演唱时没有拿到乐谱、也没有指挥家,于是在登台演出时只能靠倾听对方的音调和节奏猜测对方在唱什么歌,然后试图应和。
而评价量规的出现,恰犹如合唱演出中的乐谱和指挥家,当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量规时,他们可以就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日后的努力与分工随时进行协调,减少了其中的猜测成分,使得教学更为高效。
那么,如何把量规变成师生共同建构学习进程的脚手架呢?我们收集、阅读并整理了有关量规使用的16篇期刊文章后发现,单纯地把评价量规丢给学生是不够的,为确保量规被恰当使用,需要在理解量规、组织评估、推动改进三方面下功夫。
◾要确保师生对量规表述有着一致的理解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常地,不同人带着不同的经验接触同样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但师生之间为了避免教学过程的南辕北辙,常常需要对教学目标有着同样的理解。通常而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这样做:
▪简要解释量规表述或与学生就量规表述开展交流。毕竟多数情况下量规都是由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的,对学生的描述往往站在教师的视角,而当学生需要通过量规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时,学生视角的表述可能更加友好。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某些条目被学生理解、某些条目可能会调整表述进而使学生也能理解。
▪结合示例请学生体验评分过程。理解是有层次的,即便学生自己认为理解了量规的表述,他们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字面层次,未必能和真实情境建立起联系。因此,在和学生交流量规表述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份学生作业或一段记录学生表现的视频,请学生依据量规对其评分,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量规的认识。
▪与学生一起建构量规。时间允许、同时学生本身又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评价综合能力的指标、并对不同的完成度进行等级的划分,如此,师生共同建构的量规就出来了,这将进一步保障学生对量规的理解。
◾要组织多样的评估活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当学生自己清楚量规的意义并基于量规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时,量规的价值才会充分地体现。因此,教师除了可以基于量规、自己对学生的作业亦或表现任务进行评价,还可以组织同伴互评、或至少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引导同伴互评或学生自评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打分,还可以留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填写其评价的依据。如同下面这张图片所示。图片来自教育家迈克尔·富兰领导的“深度学习”项目,是一张自评量表。在要求学生对其协作能力进行评定时,除了请学生在不同维度的能力水平进行打分(从“有限的”到“精通的”),还有一个主观题,即“哪些证据能证明你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如此,学生真正参与到了评价的过程中,并且能收到来自教师、同伴及自我当中至少两种渠道的反馈,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量规的指标,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更综合、更多面的认识,进而清晰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

◾鼓励学生使用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策略
很多时候,认识自己是一回事,是否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又是另一回事。基于量规,教师和学生都能以肉眼可见的方式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水平,但要想使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还要保障学生有意愿并且有策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在这一点上,已有研究给出了两点策略:
▪要求学生依据量规评定的结果修改自己的作业。在修改作业的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改动的地方、并依据量规说明自己的修改依据。
▪当然,有些量规所测量的能力并非通过课后作业表现出来,而是在学生在校生活的行动中体现,比如上述学生自评量规中的合作能力,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反思日志”,结合量规及评价结果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是当前这种水平、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在哪里、以及有哪些策略或打算采取何种行动。
▪反思日志不必冗长,可以就像下面这张图所示,请学生回答两个问题:1)这次评价让我知道了我需要对我自己的哪些能力进行重点关注?2)为此我可以怎么做?

围绕目标、表现和标准的开放交流
其实,量规也不是万能的,它看似把学生不同阶段的典型表现刻画得明明白白,但实践往往意味着一种创造,因而“正确的做法”并非只有一种。因此量规在刻画典型表现的同时,也存在着遏制师生创造力的风险。不过好在,量规并非是唯一一种能够促进学习的评价手段,它代表了一类评价手段,其内核是师生之间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现实表现及评价标准的开放而充分地交流,牢牢把握这一精神内核,或许传统的考试、小测、课堂提问也能变得卓有成效。
以上就是本期公号的全部内容
如果它能激起你的一番感悟或思考
欢迎多多留言!
如果你喜欢本栏目
不妨点个赞,再关注一下我们的公众号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