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镇做题家的心病与自我救赎

 

 

 

 

 
 

 

两个月前火上热搜的“易烊千玺考编事件”引发大众思考。稀缺的编制,年入千万的明星大腕和普通人抢夺几个宝贵的名额。考编上岸的易烊千玺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舆论的发酵,大家又将争论的热点转向了近几年新兴的一个青年群体——小镇做题家。回忆起自己小镇做题家的身份,高中那段心酸而又充实的回忆再一次涌上心头。

 

 

 

 

 

 

 
 

 

梦想,用汗水浇灌

 
 

 

那年,梦想洗涤着心灵,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学习——独自吃饭,独自通勤,独自在晚自习绕着操场跑出淋漓大汗,可从来没有什么孤独寂寞可言,只有说不尽的喜悦和享受。

早上的我,总是第一个冲出寝室,在等待宿舍开门的功夫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亦或看看书,再或者大声朗读。早饭从来都是不吃的,我要趁此功夫小憩一会儿,再调整状态拼命刷题,不许再有一秒钟的迷糊困顿,因为桌边的纸条上赫然写着——倒下你就输了,清北在前方。

那时的我,真的觉得时间跑得飞快,自己拼命狂奔却难以赛过时间。水杯上总是沁满了咖啡味,稿纸上也会有意无意的留下咖啡渍。上课只要犯困总要拼命的掐自己;或者站到教室最后一排。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逆袭;我要清北。给自己定的目标,一周问满一千个问题。以前和老师很少交流的自己,那一年逮着老师就问,导致老师见我总是既喜又恼。但自己从来没有因为老师的一声呵斥被吓到而放弃,反而越挫越勇。

除了拼搏,那段时光也充满了“内忧外患”——没我努力的同学不断的刷新着成绩的新高,让我暗自怀疑努力是否白费;甚至有人当着面开玩笑,你问的最勤怎么还是考不到第一。自觉不是嘲笑,而是满心自责与心酸,对啊,不停地问,却怎么还是学不会呢。无数次想放弃,但是还是忍住了。一直到高考,成绩还是反复横跳,无人倾诉,自己也想不明白原因,内心止不住的煎熬。偏偏好巧不巧,自己崴脚崴到骨折。那时我真的一度崩溃,几乎要选择放弃高考,直接复读。

成功过后,是暴击灵魂的痛

 
 

 

也许是老天也被感动,我没有复读,而是平静地考完,平静地回家,又平静地被某985高校录取,后来,也被平静地戴上了 “小镇做题家”的头衔。

被录取后,坚持 “十年寒窗苦读”后的收获感、跨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的优越感以及沉浸于“别人家的孩子”艳羡的满足感相互交织,共同促成我在金榜题名后瞬时的成就感。突如其来的鲜花与掌声一时间使我陷入踌躇满志后的迷失,对于即将开启的未知生活,我在迷惘中抱有幻想、在躁动中怀揣不安、在局促中饱含期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一个小镇做题家,将来在大学生活中的措手不及和无所适从埋下了伏笔。

进入大学不久我便发现,与高中不同,曾经习惯的应试技巧失灵,以及在多元选择中惊慌失措,使我难以成为大学培养评价体制下的佼佼者。在学业方面,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如鱼得水”,大学教育更加重视知识的广博性、灵活性,擅长解题和背诵,已不再与学习成绩成正比,更无法像以往一样赋予我骄傲和荣光。而且,在高中总是独来独往的我,更是在小组讨论中感到 “疲惫”与“吃力”,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

一面是名校的光环,一面是自感惨淡的现实困境,从曾经的“天之骄子”到当下的“时代弃儿”,巨大的心理落差难免诱发我内心强烈的挫败感。有时候甚至会忍不住自我怀疑,“高考是不是我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终点了。” 

此外,面对来自大城市同学们课堂上出色的英语口语,以及课余时间的能歌善舞,我的尴尬与窘迫更是不言而喻。总是会在心底微微泛酸,“为什么在台下鼓掌的人总是我,舞台上的镁光灯什么时候能在我的头顶上闪耀。”

尽管仍然尽力保持高中披星戴月早起晚睡的作息,但这种学习方式不再让我变得优异。我开始徘徊,开始犹豫,开始变得暴躁忧郁,最难过的时候每天甚至不敢直面自己,早起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始终忍不住充满了怀疑,走到哪儿都是用“自己什么也不会”来介绍自己。寒暑假回到家乡,再也无法直面亲人的赞美,总觉得自己就是当代废物大学生。又忍不住回想到高中时代的自己,那么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听说,在知音、读者、故事会三足鼎立的2003年,诞生过一篇上古爆款,叫做《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大学时的自己“不会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这似乎就是大多数当代小镇做题家初入大学时的真实写照——大城市商场的眼花缭乱,商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一系列让人新奇激动却又让小镇做题家窘迫不已的新事物似雨后春笋肆意生长,冲刷着他们心中朴实宁静的麦田和浪花。

不远万里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前来求学的小镇做题家们就像大城市里的不速之客,高考让他们第一次出了省,但城市里车水马龙的繁华和夜晚不断闪烁的霓虹灯似乎和他们毫不相干。新事物在视野上的冲击让惊喜之余是尴尬窘迫和惴惴不安。眼前突然出现的一切让他们无法快速适应大城市的节奏和生活,于是小镇做题家开始陷入自我怀疑,惶恐紧张的情绪中。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紧随其后的是价值观的崩塌。小镇做题家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个普通人,高考逆天改命的作用只是被无限放大。进入校园,“大学霸”头上的皇冠开始黯然失色。习惯了成为街坊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习惯了受到同学的钦佩的目光,习惯了受到老师的赞赏的期许,进入大学前内心对高考成绩的骄傲和沾沾自喜以及对未来的踌躇满志,伴随着大学校园内人人都是高考优胜者的事实破碎不已。普通人出身的命运并没有像高中教室墙上的标语所言,“用汗水决胜命运之高考,用微笑迎来辉煌之人生”。升学宴过后迎来的不是一帆风顺的星光大道,而是残酷无情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内耗。

除此之外,评价方式的转变也让小镇做题家们无所适从。进入大学后,没有晨练、早读、晚修来规范自己的作息,也没有周测月考联考时时刻刻记录自己的学力,即是说,不再有裁判和发令枪,不会再有人提醒什么时候该起跑,不会再有人警告不能抢跑,也看不到终点,甚至于,连跑步的姿势都已经不再唯一——在我刚刚经历过的三年中,高考让大家都坐在同一张书桌上学习,才艺技能的多样,社交能力的把握,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性格等其他拉开差距的因素在成绩的光环之下黯然失色,步入大学之后,许多像我一样的小镇做题家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一个个能说会道,活泼开朗,组织起活动来有模有样,在重大场合应对突发状况也能临危不乱,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个人魅力轻易斩获大家的信任与青睐。反观我自己,不仅在成绩上不尽如人意,其他方面的差距更是遥不可及。可见,相比于中学时代通过分数这种单一的量化考核指标,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原来人的评价指标可以如此多元,同学们可以选择在学业、科研、兴趣爱好、社会服务等若干方面自我彰显,而这种彰显对我来说,还需要一点准备的时间。

痛苦过后,我迎来了解脱

 
 

 

以一个期末论文为契机,我深入研究了“小镇做题家”这个群体。在阅读了大量帖子、报纸和文献后才发现,我不是孤独的,而是一个很早之前就已经被给予充分关注的研究对象。

参与讨论与研究的人们普遍认为,“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他们曾凭借刷题和超强的应试能力,经过高考的角逐从小城镇考入一流高校,以为能从此平步青云,但进入大学却发现自己曾因成绩优异而拥有的光环逐步瓦解,特别是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在思维、眼界、家境、 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脱离了做题模式后的他们对新环境无所适从,甚至自我设限,以致在升学或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屡屡受挫,陷入自我怀疑的焦虑迷茫情绪。”

当年,社交平台上“小镇做题家”的帖子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网络热议,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相似的失意经历,在自嘲为“废物”中寻求共鸣,“小镇做题家”一时间成为部分211、985高校毕业生自我调侃的标签。浏览阅读了这些帖子和文献,原来我所遇见的焦虑和困顿都是普遍现象。

不过,在我们失意困顿时,社会并没有抛弃我们这一群体,很早就有人在研究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失意,焦虑等问题的来源,表现,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看文献之前我从来没意识到,我所遇到的这些烦恼焦虑其实是一个普遍问题。现在,我不仅明白这具有普适性,而且始终有人试图帮助甚至挽救我们这一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焦虑,我终于明白我不是心理有病的学生,我遇到的烦恼大家都有,慢慢来,不放弃。

现在,作为小镇做题家的我深深地觉得,要学会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人与人的处境本就存在差异,以个体为参照,以罗马为目标,可能有的人本就生在罗马,有的人即将抵达,而我刚从乡下出发。这个经过多年苦读初次来到大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刚刚攀上人生的小小巅峰,却被眼前仍然存在的无数大山恫吓,但经历一番探索后发现,我不是第一人,通往罗马的路上也有着许多和我一样的前辈们,他们告诉我,“小镇做题家”这个身份只是暂时的,它终有一天也会过期。

之所以失意、怀疑,是因为已经驳倒了高考后对大学乃至今后的错误预期,但未来更进一步的规划还不够清晰。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一考定终身”,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池塘,即便相对成功地渡过,也还有更加险象环生的大江大河等待着我们跨越。

然而,对小镇做题家来说,大学已经不同于刚刚经历过的基础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它不再有着像中高考一样几乎唯一的目标,而是处处充满选择,大到“是否需要考研”,小到“今日学到几点”,习惯于老师的指挥和学校的安排,未曾替自己做过选择的我们,在人生这张没有固定答案、没有统一模式的“大考卷”上,尚且缺乏 “审题”的判断力、“试错”的心态力和“答题”的应变力。”

但这个阶段只是暂时的,接纳自己,放空心态,忘掉高考优胜者的身份,脚踏实地,未来依旧可以柳暗花明。世界不会为小镇做题家低谷期的孤独买账,明天太阳照样升起。重新回到起跑线上,这次我是自己人生的裁判,发令枪始终握在我自己手里。在哪条赛道、什么时候开始跑、跑到哪里为止,都是我自己说了算。

抛下光环,认清短板,承认自己还有待发展,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了解并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同时弥补自己的短板。

首先,“会做题”就是一种优势,尽管看重全面发展,但大学乃至今后的教育评价中,依然免不了笔试,小镇做题家仍然可以凭借复习策略和应试技巧在笔试中仍有可能取得不错的表现。当然,小镇做题家也不仅仅是“会做题”那么简单,多年的基础教育之下,勤学好问的品质、坚毅的品格、超强的记忆力等,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东西。因此,小镇做题家要打破“做题机器”的刻板印象和束缚,树立继续奋斗的意志,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继续成长,无论起点如何,在大学这片更加肥沃的土壤中,奋力汲取营养,迎接一次又一次崭新的突破。

此外,小镇做题家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恰好出自其自身的短板,因而也不能回避,那就是,为什么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以及基于这样的追求,在多元选择之中应该如何取舍?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里面有句话让我的印象很深: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是啊,财富和名利不一定意味着成功,成功是认真从事自己选择的事业,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

其实,人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对大学生来说,闲暇时间尚且较多,可以找一份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可以读几本书与先贤谈笑打坐,可以投身社团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还可以出去走走见证祖国的大好山河……

今后的事业也是如此,有驻守边疆的战士,手持钢枪,洒遍青春,他们在哨所,看黄昏,看大漠;有支教老师,在崇山峻岭中,手执粉笔为孩子造梦;有行走雪域的放映员,一人,一马,在蜿蜒小路,山间清涧,一不小心,就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进入大学前,周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同质——周围的人都有着一样的目标、一样的作息和一样的活动,而步入大学之后才发现,无论是过往、当下还是以后,人和人之间竟可以有那么多的不同,也就预示着自己从今往后也可以活得和以前不同——不必再死读课本、不必再反复刷题、不必再早出晚归,甚至,还有人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浑水摸鱼,也未尝不可。

那么,在听听课、做做笔记、稍作复习之余,我要做什么?大学的一年级已经在“小镇做题家”的阴影中懵懵懂懂地度过,接下来,我想我需要去探索,拾起我的兴趣,发展我的特长,丰富我的内心,让我见识这世界的多元与高深,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究竟希望怎样地活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悲伤焦虑过后,拍拍裤子爬起来重新出发,我始终坚信我们小镇做题家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柳暗花明” ,在人生的长河中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9-95.

[2]李沁柯,夏柱智.破碎的自我:“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建构困境[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1-88+95.

[3]余佩颖,鲁舒天. 请不要叫我做题家[EB/OL]. 远川研究所泛财经组. https://mp.weixin.qq.com/s/dk2STHQ7A7mfke7K2aADPw. [2021-03-03](2022-09-17)

[4]Jerry. 知乎专栏——冷峻的观察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750149/answer/1640022270

[5]生活黑客罗星河. 知乎发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5750149/answer/2578807060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